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家庭保健.下半月刊》 > 2011年第6期 > 正文
编号:12291982
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作用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1年3月15日 曹萍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。

     2.1 效果评定标准

    2.1.1 SAS:SAS共有20个项目,采用1~4级评分,第5、9、13、17、19条各项目的计分反向计算,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乘以1.25,四舍五入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。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,分值越高,焦虑倾向越明显[3,5]。在自评者评定之前,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都弄明白,然后作出独立的、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,评定一般在10min内填完。

    2.1.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:此表由医护人员评分,内容包括9项,根据患者在心理护理后的状况,每项分三个等级,分别为0分、1分和2分,每人每项只能选择一个评分标准,满分为18分。根据得分情况,分为三个等级:0~6分为不满意;7~11分为较满意,12~18分为满意。按每个样本的得分结果进行分组比较,见表1。

    2.2 结果

    2.2.1 统计学处理:实验数据用统计学χ2检验分析,以P<0.05为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.2.2 实验组与对照组SAS评分:实验组与对照组SAS评分比较,结果见表2。

    2.2.3 两组心理护理效果:两组心理护理效果比较,结果见表3。

    表3说明,受心理干预影响的实验组其自我感觉、面部表情、肌紧张、血压、脉搏、术中疼痛反应、术后疼痛、术后情绪、肠蠕动、下床活动等各项指标接近正常,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<0.01(χ2=9.815)。

    3讨论

    随着生理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,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,对人的生理、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照顾。调查显示,围手术期的焦虑、恐惧、自我感觉、面部表情、肌紧张、血压、脉搏、术中疼痛、术后疼痛、术后情绪、下床活动等有明确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,因此,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恰当的、可行的。

    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过程中,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,不良心理因素可以导致疾病或加重症状。对围手术期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心理干预,最重要的是要有与患者密切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,感情上的融洽、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。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情绪干预,可减弱或消除患者的焦虑、恐惧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通过引导患者采取合适的适应性行为,可使患者的各项不适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,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能起肯定显效作用。两组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,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。通过干预,使手术后焦虑、恐惧等情绪得到控制,情绪稳定;通过引导患者采取合适的适应性行为,如放松技术、呼吸调节、咳嗽训练等转移患者注意力,疼痛发生减少、程度减轻,而且减少了手术后镇痛药的使用,有利于病情观察;患者自我感觉良好,面部表情放松,肌紧张度下降,血压、脉搏正常,下床活动时间提前。临床证明心理干预还能对原发病的生理、心理上的完全康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    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,具有确定的社会心理学、护理心理学、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础。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质量与效果,确保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。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容易实施,操作简单,见效快,提高了护士整体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专业水平,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,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,密切了护患关系。通过效果评分法,还可以及时发现心理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,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给予纠正,提高了心理护理质量[5,6]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黄金, 姜冬九. 新编临床护理常规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8.526~528

    [2]彭南海, 杜益平. 围手术期护理理念、内涵和进展[J]. 实用护理杂志, 2002,18(1):6

    [3]D P萨库索, RM卡普兰著. 黄衡玉等译. 临床心理学[M]. 北京:科学技术出版社, 1991.70~77

    [4]朱继国, 贺风义. 心理行为干预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[J]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2604kb)